2011年5月食品塑化劑事件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。常用塑化劑的學名“鄰苯二甲酸而(2-乙基己)酯”,化學式為C24H38O4,它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,有特殊氣味,不溶于水,溶于大多數有機溶劑,有毒。常用作各種塑料制品的工業添加劑,不可食用。可是黑心業者為了牟取暴利竟然將其添加到多種飲料、果凍、果醬和方便面等食品中。若長期食用此類食品可能對生殖系統、免疫系統造成危害,大量攝入還可能致癌。
食品塑化劑事件中的起云劑以塑化劑取代棕櫚油制成,早在1980年代前就已出現在臺灣市面上,因這類起云劑顏色純白、保存期限比棕櫚油配方的起云劑長6、7個月,且能夠稀釋飲品的份量也更大,因此不少起云劑制造商紛紛跟進,尋求這款非法配方。以棕櫚油制成的起云劑不僅顏色偏黃,當存放一段時間后還會有油臭味產生,產品穩定度較差;塑化劑則穩定度較高,價格更是便宜5倍之多,而逐漸在市場上取得優勢。
雖然塑化劑可合法的添加于保特瓶等食品容器,在很早以前各國就已經有人呼吁重視食品及醫療容器溶出的塑化劑DEHP(鄰苯二甲酸二(2-乙基己)酯),認為合法的極微量DEHP就會有不良影響,但食品塑化劑事件是直接將DEHP當成食品添加劑,含量遠高于過去測量的溶出量。DEHP比三聚氰胺毒上3.5倍 或20倍,不只造成生殖毒性,甚至有致癌危險。不肖業者加入塑化劑,勢必影響民眾健康。
各上游食品廠為了壓低成本而層層轉包、由于臺灣通路遠較食品生產者強勢,不斷擠壓利潤空間,上架費可能占去產品行銷費用的一半以上,并要廠商配合通路促銷吸收折扣及通路廣告成本等。食品廠礙于成本的壓力下,業者就有可能從原料降低成本,讓便宜的不明添加物進入供應鏈[9]。
塑化劑這個專業化學名詞之所以能走進公眾的視線,食品塑化劑事件要歸功于一位52歲的臺灣女檢驗員。這位楊女士在一次例行的益生菌食品檢驗時,無意間發現了塑化劑這個工業制劑的蹤影。出于道德感與責任感,這位兩個小孩的媽媽像個神探一樣尋蹤覓跡,最終揭開了臺灣食品工業史上最大丑聞食品塑化劑事件的面紗。
目前,食品塑化劑事件的塑化劑風波如滾雪球般愈演愈烈,已釀成一次重大食品安全危機。短短一個多月時間,所檢測到受污染的產品從飲料、玩具、塑料制品擴大到藥品,禍及五大洲至少15個國家和地區。民眾聞“塑”色變。